什么是教育?盡管表述不一,但“教育要教學生做人”幾乎是一種共識。陶行知老先生有句名言,“千教萬教教人求真,千學萬學學做真人。”所以,教育之本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做人、學會做人,“傳道、授業、解惑”就是最大的師德。學生的學習之要,就是要學做大“人”。
“人”字為一撇一捺寫成,是一個簡單的漢字,但卻有不簡單的字形。撇與捺互相支撐、同為一體,彼離此倒。有人說,一個“人”字,一撇為健康的體魄,一捺就為健康的思想;一撇為豐富的智慧,一捺就為豐富的情感;一撇為履行義務,一捺就為享受權利;一撇為辛勤付出,一捺就為豐碩收獲。所以,“人”字雖然簡單,但做人卻難,做個大“人”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。一個“人”之所以為大,體現在大氣、大愛、大智、大勇。
大“人”者,有大氣也。大氣之人有一個“宰相肚里能撐船”的博大胸懷。他們能寬容別人和自己的失敗與錯誤,更能從容地從自己跌倒的地方站起來,繼續從容地向著自己確定的目標前進。大氣之人,眉宇間能自然地流露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或魅力,這是一種能感染人、影響人、征服人的氣質或魅力。這種氣質或魅力是“腹有詩書氣自華”的實在,是“有志者事競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關終屬楚;苦心人天不負,臥薪嘗膽,三千越甲可吞吳”的自信,更是“我自橫刀向天笑,去留肝膽兩昆侖”的豪情。大氣之人,能讓人產生賞心悅目的“第一印象”——威嚴與慈善相間,自信與毅力并存。做有理想、道德、文化、紀律的人,就是“大氣”;做勤奮、執著、誠信、文明、快樂的人,就是“大氣”。大氣是一種歷煉,正可謂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,化冰三尺非一日之功”。大氣又是一種志向,因為“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”。胸無大志之人,難成大業也!
大“人”者,有大愛也。愛是什么?愛是人世間最滋潤的雨露、最燦爛的陽光、最樸實的語言、最直接的交流、最優美的樂章。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,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。大愛是一種真愛,是一種尊重,是一種責任。大愛之人,懂得怎么去愛自然、愛社會、愛國家、愛他人、愛自己。所以,虛度光陰的人,就是不愛自己;放棄生命的人,就是不愛父母;玩弄愛情的人,就是不愛他人;殘害生靈的人,就是不愛自然;沒有道德的人,就是不愛社會;沒有責任的人,就是不愛國家。
大“人”者,有大智也。大智即為聰明。人生的大聰明不是學到了多少書本知識,而是學會了怎樣做人以及為了做個大“人”而勤奮地、持續地、頑強地、科學地學習內化人類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。于是,各種學習動機和學習實踐都自覺地圍繞到“做人”這個主題上來。學習,成了自己的事業、成長的“催化劑”、生活的主題。這種學習,是快樂的學習,是最意義的事情,是自己每天成長的必需品——就像我們希望每一天都能吃到可口的飯菜一樣。學習變成了一首輕音樂、一杯熱咖啡、一位知心朋友。
大“人”者,有大勇也。勇敢,是一個人力量的象征。大勇之人,就像競技場上的拼搏者,他們的熱血里始終沸騰著“人生能有幾回搏,現在不搏何時搏”的沖動。大學生是國家最寶貴的人才資源,是一代人的“脊梁”和“精英”。大學生是天之驕子,更是一代人中最幸運的人。天之驕子,創造未來!社會、國家、父母,都在渴望著你們成為大勇之人,成為信守“富貴不淫、威武不屈、貧賤不移”的大“人”,成為敢言“數風流人物,還看今朝”的大“人”,成為能夠“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增益其所不能”的大“人”。
其實,每個人都想把自己的“人”字寫大,讓自己彪炳史冊。勤奮的人、堅強的人、有心的人、嚴謹的人,他們一個一個都成功了,他們以科學家、發明家、大師、學者、工程師、領導人、勞動模范、創業標兵等等桂冠定義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,成為了后人學習的典范。懶惰的人、脆弱的人、無心的人、散漫的人,他們一個一個都失敗了,他們用碌碌無為、怨天尤人了卻了自己的一生。
同學們,在你們的人生詞典里不應該充滿平庸、墮落、低俗、郁悶、不作為、無所謂等消極詞語!你們是一代天之驕子,新時代的弄潮兒。你們的肩膀上永遠擔負著民族振興、國家繁榮、社會進步、家庭幸福的重大責任。毛澤東主席就曾語重心長地寄予青年:“世界是你們的,也是我們的,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。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,正在興旺時期,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。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。”“青年人應具備兩點,一是朝氣蓬勃,二是謙虛謹慎。”
作為老師,我們是衷心希望、充分相信并愿大力支持每一位同學都能把自己的“人”字寫得高大、魁梧、健康、有力。大寫的“人”,站著就能撐起國家、民族和社會進步的“脊梁”,倒下了也是一座不朽的豐碑——永遠激勵后來人。
愿以“一萬年太久,只爭朝夕”,與青年大學生共勉。